陽明海運x國立故宮博物院|《乘船而來:封存、遞送與那些未曾中斷的美好》
將「遞送」化為一場文化航行
這是一場從航運企業出發、以文化為航標的展覽。團隊以陽明海運「傳遞生活中的美好」為核心精神,回望1949年故宮文物跨海來臺的歷史航程。那段由木箱組成的漂泊,不只是物件的遷移,更是文明不被中斷的信念。七十多年後,我們在基隆港重新開箱,讓文物與現代貨物並置成詩:青銅對應晶片、瓷器對應砂糖、木箱對應貨櫃—每一件物品,都是「美好被好好送達」的見證。
在這條敘事航線上,企業的航運記憶與文化的遞送信念交織成一體。從海滬輪到今日的貨櫃輪,陽明海運承襲的不只是運輸的專業,更是一份跨越時代的守護感,對於信任、對於抵達、對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遞送。
以港口為記憶的舞台
基隆港,作為展覽的精神場景,是臺灣最早迎來故宮文物的地方。展覽讓觀眾重新嗅見那段時光的氣味:香蕉的香氣、砂糖的甘甜、晨霧映照的山與海。這些元素不只是歷史背景,更被轉化為情感的載體——在光、聲、氣味與觸覺的空間體驗中,觀眾能感受到文明的重量,也感受到生活的溫度。
策展以「漂浮、封存、開箱」為三重節奏,讓觀眾的行走成為一場感官航行:
-
漂浮—戰火下的漂泊與遷移;
-
封存—對文化記憶的守護;
-
開箱—對當代生活的延伸與回應。
文物 × 港口 × 生活:延續的對話
展覽不僅回望文物的歷史命運,也將其置入今日的社會語境。策展團隊藉由物件對照與敘事詩學,讓觀眾意識到文明的延續從未離開日常——那份在包裹、運送、抵達之間的細膩與信任,正是陽明海運企業文化的具體化身。
每一次航行,不論是寄出一封信、一箱書、一份祝福,或是一件承載千年文化的器物,都是對「如何好好傳遞美好」的回應。
這正是策展希望觀眾帶走的提問:
在生活裡,我們是否也能成為那位「引水人」,在時代的潮汐間,引導美好安全抵達?
.委託單位|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
.執行單位|非典策畫
.展示規劃|李靖農、蔡昀馨
.文案|李靖農、蔡昀馨
.空間設計|步里赫森
.展示設計|徐嬋紋
.展場陳設|步里赫森、李靖農、徐嬋紋、蔡昀馨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