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典策畫

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|「日復一日,木復一木」大溪木藝的世代傳承展

五個家庭,九位藝師,圍繞著木藝開展的生命故事。

「當木藝不只作為一門技術,而是作為一種理解的媒介,我們是否可以進一步去了解台灣世代間正在發生的故事?」秉持著這樣的信念,團隊透過田野調查與大溪藝師密切合作,透過生命經驗的分享與選物,書寫屬於大溪木藝的故事:

【木藝家庭】

圍繞著爺爺做給孫子玩的木馬,以微笑作為核心理念,將職人精神反映在複合式經營的「協盛木器行X姚茶館」,開啟了木藝經營的新方向。

「這個木馬是我們爺爺做給孫子玩的,我們生了小孩後,在傳給他們。」

 

【木藝密碼的轉譯者】

以「美人腿神桌」享譽神桌市場的「堂和神桌」,在大溪唯一的女匠師黃裕凰與父親黃國豪的傳承約定下,在傳承與創新中找到平衡點,並將好手藝繼續延續到孫子手上。

爸爸:「榫接絕對不能丟,這是上一輩傳下來的技術,以後我走了就沒人教了。」

女兒:「那你做一組榫接模給我,這樣你孫子才知道怎麼做。」

爸爸:「好。」

 

【老招牌的新面貌】

大溪老字號製材行「建漢」的第三代,在引進現代化管理制度與模組化的同時,也將承繼自父輩的木藝知識,因應時代需求的變化開展出新的風貌。

達:「現在想起來,以前很不諒解為什麼長輩工作一碰到問題就罵人,現在才知道要敢罵、罵對點甚至罵都罵不走員工,好厲害。」

宇:「很多狀況是以前不會碰到的,自己出來做才發現人難請、資金不夠甚至員工培訓,都是需要去面對的問題。」

 

【木藝科學家】

以「頂真精神」自我要求的李彥忠師傅,堅持只在相對濕度55~60%時製作榫接,並透過游標卡尺校準每一分誤差。

「人啊,要活到老,學到老。」

 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