魔咒二:我覺得這裡應該……
在談第二個魔咒前,我想先和你分享我覺得最美的城市:京都。
當我說京都很美時,我說的不是京都,是我28歲時第一次去的京都。我走進的是太閣立志傳裡,足利義輝將刀一把一把插在地上,奮力與三好家奮戰,刀鈍了便再從地上拔起一把的二條城;我看見的是在清晨的微光中,寂靜矗立的大報恩寺,與莊嚴肅穆的百尊佛像;我吃到的是從未品嘗過的米糠醃菜,與原本為了保存衍生出的鯖魚押壽司。
我和你說的京都,是我回憶裡的京都,而回憶是會因為時間而美化的。我們的生命經驗裡,最美的從來不會是那個客觀的載體,而是我們記憶裡的主觀。蔣勳曾說:「白先勇在寫台北人時,他寫的是回憶裡上海的盛事,所以當他寫到五月花的金大班時,他會覺得哪裡能跟上海的百樂門比較。某個程度上來說,白先勇寫的台北人,是落寞後的貴族的台北人;但另外一些同樣生活在台北的台北人,它們可能正白手起家,積極地想要開拓斥己的未來。」
我們可以嘗試以這樣的角度,去理解彼此對於設計的不同想像。很多時候,不同產業或個體間的代溝,源自於我們不瞭解彼此看世界的方式。也因此,設計師眼中的極簡,可能是業主眼中的空白;業主眼中的字體太小,可能是設計師眼中的沒有sense。也因此,當設計師聽到業主說:「我覺得這裡應該要……。」會白眼翻到後腦勺,希望台灣人可以更尊重專業。
在開始翻白眼,並進入無限修改迴圈前,讓我們先靜下心來。除了例行性的需求訪談、關鍵字定義以外,我們可以進一步去了解,彼此是如何認知這個世界的。我們欣賞那些人、事、物,我們喜歡去那些國家,我們對於自己工作的執著又在哪裡。透過這些看似無意義的「聊天」,我們或許可以讓彼此更欣賞彼此,也讓最後產出的作品,不會淪為精疲力盡後的妥協。
在談想要什麼樣的設計前,先聊聊天吧!
(聊聊最近看到的好作品,可以是設計、電影甚至是任何類型,重點在於分享彼此覺得好在哪裡。如果更進一步,你們願意分享彼此的價值觀,那就再好不過了!)
透過案例、關鍵字定義等方法,找到彼此的共同觀點。
(可以嘗試蒐集大量的案例,製作成卡片後,請業主和你一起分類,進而了解業主和你之間的異同;或透過心智圖等工具,一起把抽象的想像變成關鍵字。)